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
根據《國務院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批復》(國函[2011]12號)和國務院有關要求,現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落實。
國家發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附件: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錄
一、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基礎和形勢
(一)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基礎
(二)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面臨的形勢
二、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戰略定位
(三)發展目標
三、提升持續創新基礎能力
(一)增強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能力
(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導能力
(三)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效能
(四)提高首都經濟創新發展的能力
四、搭建產業創新發展平臺
(一)構建首都創新聯動共享機制
(二)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
(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五、集聚整合核心創新要素
(一)打造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區
(二)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三)構建核心技術標準創制與技術交易中心
六、推進開放創新與合作
(一)拓展國際化發展渠道
(二)完善國際交流平臺
(三)深化國內創新合作
七、統籌規劃空間布局
(一)優化調整產業空間布局
(二)系統謀劃基礎設施建設
(三)強化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四)推進示范區生態建設
八、營造創新友好環境
(一)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二)建立健全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撐體系
(三)建設高效的創新服務體系
(四)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
(五)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關村科技園區(以下簡稱“中關村”)服務國家戰略,勇于探索、銳意進取,在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關村已成為初具國際影響力的科教創新資源密集區、我國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創新中心、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引領區。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國務院決定將中關村建設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繼續發揮其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探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的示范作用。
本規劃綱要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精神的具體部署,是促進首都經濟實現創新發展的行動綱領,是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
一、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基礎和形勢
(一)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基礎
中關村在20多年的創新和發展歷程中,始終站在改革開放的前沿,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推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為促進我國科技進步和首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關村創造和積累了多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經驗。中關村率先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大力培育創新型市場主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誕生了全國第一家實行股權激勵制度的國有高新技術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機構、第一家自然人與外商合資的企業。中關村率先開展了企業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企業信用、知識產權、股權激勵、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試點工作,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和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奠定了基礎。
中關村集聚了大量的高端創新要素。中關村集聚了30多所國家重點高等院校和100多家國家骨干科研院所,6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60多家國家工程中心,80多家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培育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家,留學歸國人員數量占全國的近四分之一。中關村吸引的創業投資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數量占全國的近三分之一。
中關村涌現出了大量的重大創新成果。20多年來,中關村開發出了一大批滿足市場需求的緊缺技術和產品,掌握了一批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超過50項,涌現出漢卡、漢字激光照排、超級計算機、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創制了TD-SCDMA、閃聯等30多項重要國際技術標準,為航天、三峽工程和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中關村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技術創新源頭,年技術交易額約占全國的40%,其中80%以上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
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高技術產業基地。中關村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與環保、高技術服務業為主的龐大產業群,高技術產業總收入過萬億,是我國經濟規模最大的高技術產業基地。一些重要產業和產品在我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計算機國內市場占有率、手機產量穩居國內第一,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收入分別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中關村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道路,帶動了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
中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證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帶動經濟增長、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促進科技教育經濟有機結合,是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營造創新創業友好環境,培育勇于變革、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是推進自主創新的重要基礎;統籌規劃產業布局,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二)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面臨的形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中關村的創新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
從國際看,世界正孕育新一輪創新競爭高潮。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和大調整時期,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變化、新態勢,綜合國力競爭更趨激烈,創新能力的決定性意義更加突出。近代以來的世界經濟史表明,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往往是創新的重大契機。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正孕育著新一輪的科技創新高潮,只有通過創新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夠實現危機后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美國硅谷、英國劍橋、法國索菲亞、印度班加羅爾等國際知名園區都在采取多項措施吸引各種創新要素,積極搶占全球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新的戰略制高點。中關村作為我國的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重要基地,要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必須加速創新發展步伐,進一步增強引領創新的功能。
從國內看,我國處于向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七大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通過局部試驗示范帶動全局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條成功經驗。中關村是我國最大的科技創新高端資源密集園區,肩負引領全國走創新發展道路的重任,需要先行探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支持中關村先行探索,在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科技教育經濟有機結合、強化創新支撐發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發揮中關村在自主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方面的創新試點作用,積累經驗,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破解提升創新能力的瓶頸制約,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對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以中關村為突破口,加強中央與地方、部門間的有機協作,探索落實國家各項自主創新政策的有效措施,將有利于形成推動自主創新的政策合力,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動力。
當前,中關村再次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也面臨著新的重大挑戰。中關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深化改革和創新,破除制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聚集整合國際國內高端創新資源,營造企業做大做優做強的環境,掀起新一輪的創新創業高潮,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人才為第一資源,以營造創新良好環境為主線,堅持“需求拉動、機制創新、重點突破、開放合作”的原則,促進科技教育經濟有機結合,推動激勵自主創新政策的先行先試,率先實現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把中關村建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成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引擎,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城市奠定基礎。
需求拉動就是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重大項目建設和示范應用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就是要從支持研發向支持研發和提供市場并重轉變,從支持供給向支持供給與增加需求并重轉變;就是要圍繞產業創新發展、軍民結合、服務民生,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機制創新就是要進一步統籌國家與地方創新資源,搭建國家與北京市創新聯動的平臺,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就是要開展創新政策的先行先試,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體系;就是要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形成促進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和對外輻射的新機制。
重點突破就是要充分發揮中關村科教智力資源密集和體制機制政策靈活的優勢,破解科技教育經濟有機結合的瓶頸制約,率先在若干重點領域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就是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突破創新資源有機整合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是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前瞻布局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取得重點領域的新突破,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開放合作就是要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推進企業、產業和創新要素的國際化,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增強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就是要推進示范區內產學研用的協作創新,加強與全國其他區域的合作,促進我國創新能力整體提升,發揮中關村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戰略定位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范、引領未來的宗旨,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
——深化改革先行區。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建立健全促進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探索創造產學研用互促互動、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與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科技成果有效轉移轉化的新機制、新模式,搭建國家與地方創新合作的聯動平臺,促進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制度和政策體系,為全國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供示范。
——開放創新引領區。大力推進中關村企業、產業和創新要素的國際化,加強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創新合作與交流,積極承擔和組織國際重大科技合作計劃,建設我國參與全球創新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和精銳隊伍,為實現國際化創新發展提供示范。
——高端要素聚合區。大力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建設國家級人才特區,探索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有效利用和金融服務拓展的新模式,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效率高、創新效益好的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為全國高效利用創新資源提供示范。
——創新創業集聚地。大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建設一批以現代大學(院所)制度為基礎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重點推進原始創新和重大集成創新,產生一批突破性創新成果,形成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實現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培育若干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業態,為全國創新創業提供示范。
——戰略產業策源地。培育和發展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資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升級和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展,為全國發展高技術產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示范。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人才激勵、科技金融、知識產權、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國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體制機制及支持政策,科技教育經濟更加緊密結合,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例達到5%,發明專利年授權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斷創造重大科技成果,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強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創造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
——中關村人才特區基本建成。基本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基本建成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區,建立并完善人才“選得準、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機制和環境,集聚5萬名左右高端人才,形成國內外高端人才集聚于示范區創業發展的格局,將中關村建設成為我國人才發展的戰略高地。
——創新創業高度活躍。不斷產生適應科技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對初創期企業的投資、科技金融繁榮活躍,吸納的全球創業投資規模進入亞太地區前列,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創業投資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良好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產業國際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產業規模進一步提升,示范區總收入由2009年底的1.3萬億元增長到3萬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技術服務業占示范區GDP的比重由2009年底的59%提高到65%以上;掌握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標準,形成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涌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
——創新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開放創新進一步深化,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廣泛吸納國際創新資源、實行國際化經營成為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交流合作平臺。
到2020年,示范區創新環境更加完善,創新活力顯著增強,創新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總收入達到10萬億元,在軟件及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中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
三、提升持續創新基礎能力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智力資源密集優勢,以塑造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為核心,著力突破產學研用合作的體制機制障礙,從多方面提升持續創新基礎能力,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打造國家重要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支撐經濟持續創新發展。
(一)增強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能力
1、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發揮中關村科研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大力推進實施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大型飛機等重大專項,支持示范區新興產業組織和民營科技企業承擔重大專項項目(課題),取得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獲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2、布局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蛋白質、航空遙感、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現有科技資源,統籌規劃,在納米科技、生命科學、資源環境等重點領域構建若干重要研發基地,形成集中布局。
3、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新建一批共性技術平臺和高技術產業化服務平臺。加強企業技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技術創新載體建設,不斷健全、優化和擴大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軌道交通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支撐國家重點產業振興和新興產業快速成長。
(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導能力
1、增強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完善創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培育一大批創新活躍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手段,支持中小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或與大學、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機構,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加快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高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發揮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方面的生力軍作用,使中關村成為全球創業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2、提高大企業創新資源整合能力。鼓勵大企業并購重組、開展委托研發和購買知識產權,加速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配合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實施,部市聯合推進中關村百家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支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集團。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牽頭和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和科技計劃,提高企業研究開發活動的層次和水平。
3、探索企業主導產學研用合作的新模式。突破制約產學研用合作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成果向企業順暢流動的新機制。實施中關村產學研用合作工程,以企業為主導,進一步探索共建研發機構和委托研發、技術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營造有利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的政策環境,發揮新型產業組織在產學研用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
(三)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效能
1、建設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結合中關村現有基礎,積極發展研究型大學與新型研究機構,新建一批國際高端科研人才領銜、面向應用、機制高效的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取得一批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集聚中央大型國有企業和院所轉制企業的優質研發創新資源,建設若干支撐國家重點產業發展的研發機構,打造國家重要的研發基地。
2、建立市場導向的技術開發和轉移機制。推進科研項目立項評審和人員考評制度改革,引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創新活動。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成果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適應公共技術擴散和市場技術轉移的多種模式的技術轉移機構。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大型企業共建科研實體,聯合開展研發和成果轉化活動。建設一批面向國內外的創新創業與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技術轉移利益分配機制。
3、加快科研設施面向全國的開放共享。開展國家科研設施開放共享試點,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社會開放實驗室、科研設備,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實施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探索建設面向全國企業開展聯合研發、委托研發、設計、中試、檢測等服務的中關村開放式研究院。
(四)提高首都經濟創新發展的能力
1、實現首都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緊緊圍繞服務型、總部型、知識型和消費型首都經濟特征,統籌整合首都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在電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文化創意等產業集中支持一批產學研用合作項目,努力在重大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推廣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能帶動形成新的市場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術和產品,切實做大做強一批企業,加大產業化、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力度,做強“北京創造”和“北京服務”品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首都經濟走向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的軌道。
2、全面推進“科技北京”建設。加快實施“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發揮中關村在首都創新體系中的龍頭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在首都城市建設、社會管理、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撐能力。加強“科技北京”建設的統籌協調,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知識、技術的有效供給和創新成果的合理流動,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四、搭建產業創新發展平臺
圍繞國家和首都經濟發展戰略需求,搭建國家與北京市創新聯動的平臺,促進國家與地方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上下聯動凝聚創新合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高端發展、集聚發展和國際化發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轉化一批重點成果,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重點打造八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把中關村建設成為我國參與國際高技術產業競爭的前沿陣地。
(一)構建首都創新聯動共享機制
1、強化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職能。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要加強對示范區建設和發展的全面指導,研究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協調促進示范區發展的重大事項。
2、充分發揮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作用。成立由北京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統籌規劃中關村示范區發展建設,研究解決示范區發展建設中的有關問題,協商國家有關部門落實各項專項改革工作,組織開展先行先試的體制機制創新試點,不斷完善示范區建設的政策、法制環境。
3、搭建國家與地方創新合作平臺。發揮中關村科教資源優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搭建創新資源產學研用合作平臺,促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和政府協同創新。北京市會同部際協調小組相關部門共同設立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下設若干具體辦事機構,建立高效的工作機制和服務體系。成立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審批聯席會,由北京市政府5年出資300億元,按照資金集中使用、項目集中支持的原則,重點支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成立科技金融工作組,協調推進相關金融機構開展符合科技企業特點的制度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集聚吸引金融服務資源。成立人才工作組,搭建吸引和聚集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創業的服務平臺,吸引國際一流人才團隊和科研機構。成立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工作組,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和推廣。成立政策先行先試工作組,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股權激勵、科研項目間接經費列支、科研項目經費后補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試點工作。成立規劃建設工作組,推進示范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促進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二)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
1、實施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工程。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由北京市安排專項資金,組織實施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專項工程,開展信息、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領域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建設一批國家級的高技術產業基地。
2、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積極探索人才激勵政策,鼓勵智力要素和技術要素以各種形式參與創新收益分配。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轉制企業及國有高新技術企業的職務科技成果發明和轉化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由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股權、分紅等多種形式的激勵,釋放創新活力,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3、開展重點領域示范應用。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以重大項目建設和示范應用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積極承擔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和示范工程,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首都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轉型。
(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1、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堅持電子信息制造業與信息服務業融合發展,突破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提升高世代平板顯示、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等領域的裝備水平,提高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高清交互數字電視等領域的系統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務能力,做大信息服務外包、業務流程外包等信息服務業,統籌軟件、移動通信、數字電視等產業基地建設,實現產業技術自主發展,提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地位。
2、壯大生物產業集群。堅持高端制造與醫藥研發服務并進,加快新型疫苗、蛋白質抗體、診斷試劑等生物醫藥關鍵產品和技術開發,大力推進農作物、畜牧產品和水產品等生物農業優良新品種選育,突破酶工程、代謝工程、纖維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等工業生物領域關鍵技術,積極發展生物技術研發外包、健康管理服務,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實現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3、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圍繞緩解能源瓶頸制約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需要,重點研發新型太陽能光伏光熱材料及元器件、新型熱泵機組、污水及固體廢棄物處理等技術和裝備,促進生物質能利用技術、核電高端技術、地熱能和風能關鍵技術研發及工程服務能力。建成全國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
4、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以新能源汽車關鍵系統研發與產業化為重點,搭建新能源汽車研發平臺,突破整車控制系統、車載能源系統、驅動系統等關鍵技術,開發動力電池、大功率車用永磁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研究制定充換電裝置的標準和規范,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新能源汽車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5、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適應電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裝備等產業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重點突破納米技術、高純材料技術、半導體材料技術、高性能合金技術、稀土材料和應用技術、金屬特種加工技術、復合材料技術等一批關鍵技術,形成特色產業鏈。
6、升級裝備產業集群。堅持“高端化、輕型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在集成電路、軌道交通、特高壓輸配電等領域,重點發展大角度離子注入機和刻蝕機、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和運行控制系統、風力發電變頻控制系統、高壓大功率變頻調速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提高整體研發、系統設計和技術服務總承包能力,為我國重點工程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
7、培育航空航天產業集群。以發動機、系統控制和航空技術為核心,規劃建設國際航空航天創新園等專業集聚區,加快發展航空科技產業;促進產品、系統應用、運營服務一體的民用航天產業規模化發展;大力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加快發展面向應用需求的衛星遙感產業集群。
8、打造文化創意新興產業集群。堅持文化創意產業和高技術的融合發展,促進信息內容、搜索引擎、網絡游戲、創意設計、數字出版、電子商務、在線學習、手機電視等增值服務和新興服務,加快建設創意產業基地、數字娛樂產業基地、新媒體產業基地,壯大數字制作和數字動漫產業規模,打造全國數字內容制作中心和交易中心。
五、集聚整合核心創新要素
優化創新創業發展環境,構建高效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加速人才、資金、技術的集聚,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區、全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和核心技術標準創制與技術交易中心。
(一)打造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區
1、率先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按照“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人才發展方針,建設“人才智力高度密集、體制機制真正創新、科技創新高度活躍、新興產業高速發展”的國家級人才特區,構建與國際接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有利于科學發展的人才體制機制,大量聚集領軍人才,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構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戰略高地。
2、培養和引進高端領軍人才。落實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中關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依托“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百人計劃”等國家重大人才計劃,重點引進一批從事國際前沿科學技術研究、帶動新興學科發展的杰出科學家和研究團隊,培養一批熟悉國際市場、具有廣泛國際聯系的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業團隊,集聚一批由高端人才領銜的創業投資、科技中介等創業服務團隊。
3、優化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結構。實施領軍企業家培訓工程,培養懂技術、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推動一大批技術型創業者向現代企業家轉變。依托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以及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建設,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培育一大批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等方面的后備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4、完善人才發展的支撐平臺。建立健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人才創新積極性。加強中關村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優化人才資源配置。開展產學研用聯合培養人才試點,支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培養人才。支持優秀人才進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加強人才信用環境建設。
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集團)、重點院校和培訓機構,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實訓基地。
(二)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1、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建立健全覆蓋技術創新全過程的多功能、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大力支持境內外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在示范區聚集和發展。積極培育和推動各類創新型企業改制上市。總結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中關村非上市股份公司報價轉讓試點經驗,完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公開轉讓制度。完善資本市場轉板制度。大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集合發債,做大做強中關村板塊。實施中關村并購重組計劃,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做強做大。
2、先行開展科技金融創新試點。鼓勵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科技金融創新。引導和鼓勵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銀行金融機構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展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服務試點。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擴大風險補償貸款范圍。建立和完善科技專家參與的貸款評審機制,提高貸款決策專業化水平。完善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設立專業科技擔保公司,完善商業銀行、擔保機構和信用中介機構間的信保貸聯動機制。鼓勵創新貸投結合方式,探索銀行業與創投機構之間的多渠道融資和綜合性金融服務模式。大力開展股權出質和出資登記、動產抵押登記,推進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工作,改善融資條件。支持以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為主要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保險試點,支持發展科技再保險。
3、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健全科技金融服務方式和手段,大力發展電子交易,促進各類金融信息系統、市場交易系統互聯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規范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加快發展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融資擔保、投資咨詢等專業服務機構。形成立足示范區、面向全國的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三)構建核心技術標準創制與技術交易中心
1、推進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建設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創新知識產權體制機制,大力提升示范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激勵高新技術企業申請專利、注冊商標,支持企業和產業技術聯盟構建專利池,培育國際品牌,提升示范區重點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專利經營體系,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侵權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進一步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發揮示范區在推進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中的示范帶動作用。
2、建設國家高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清潔能源、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技術標準創制項目,支持企業、高校院所或行業組織參與創制國家和國際技術標準,支撐高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企業以產業鏈為紐帶形成標準聯盟,共同推進相關標準的技術和產品的應用與推廣。大力吸引國際標準化組織在示范區發展。加強示范區企業、產業技術聯盟和行業組織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戰略合作。
3、強化知識產權的價值創造能力。推進構建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高質量的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信息庫,促進知識產權系統集成、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建設中國技術交易所,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與交易網絡,規范和完善技術產權掛牌競價、交易、結算、信息檢索、政策咨詢、價值評估等服務功能,建成輻射全國的技術產權交易中心。
六、推進開放創新與合作
進一步發揮北京作為我國國際交往中心的城市區位優勢,把示范區建設為國家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基地和北京建設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區,加強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創新合作與交流,加快推進創新主體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創新排頭兵。
(一)拓展國際化發展渠道
1、加快融入全球研發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示范區創新資源密集優勢,探索在研發、設計等高端環節實現國際化發展的路徑。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國際知名實驗室在示范區設立研發機構。探索國際研發機構參與國家科技項目的模式。大力支持示范區企業和新型產業組織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國際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提升整合利用全球研發創新資源的能力。
2、推進企業國際化發展。研究設立示范區國際化發展專項資金,對企業海外拓展中的關鍵環節加大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企業進行商標國際注冊和海外維權。鼓勵面向全球市場的軟件外包、生物技術研發外包等服務出口。利用我國對外援助、雙邊或多邊合作方式,支持有資質的企業承擔國際工程項目,簡化企業人員出入境手續。落實國家外匯管理、外包服務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和指導企業開展國際認證活動。探索建設一批海外發展服務中心,搭建企業國際化支撐服務平臺。
3、提高企業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的能力。以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為目標,積極探索企業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做強做大的路徑。圍繞國家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城市現代化建設等重大需求,支持示范區企業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支持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國際并購,獲得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拓展市場渠道。
(二)完善國際交流平臺
發揮國際組織的橋梁作用。支持國際學術組織、產業組織和公益組織等搭建創新交流合作平臺,探索中關村與國際區域、國際組織合作的新模式。吸引各類國際產業組織落戶示范區,深化中關村與國際知名科技園區、創新資源密集城市等之間的交流合作。擴大對中小企業吸納國際創新資源的支持力度,鼓勵有技術專長的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塑造有影響力的國際交流品牌。將中國北京科技產業博覽會、中關村論壇作為展示自主創新成果、提升國際合作水平的重要平臺。
(三)深化國內創新合作
1、構建京津冀區域創新協作體系。發揮中關村在京津冀地區自主創新的龍頭作用,強化與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工業區等重點產業聚集區的戰略合作。建立健全北京與京津冀區域主要城市間的創新發展合作機制,促進示范區技術、產品、服務、品牌和模式的輸出,形成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的區域創新格局。把中關村建設成為京津冀都市圈乃至全國的知識創新中心、技術研發中心、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成果轉化基地。
2、推進跨區域的創新合作。進一步探索推廣示范區與其他區域共建高技術產業基地的模式,發揮大學科技園和孵化器等對全國的輻射作用。推進示范區科技創新成果向全國進行轉移和產業化。向全國推廣示范區創新發展的經驗。
七、統籌規劃空間布局
統籌園區功能和產業定位,系統謀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符合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按照重點突出、產業集聚、功能聚合、土地集約的原則,根據發展需求和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研究適當調整規模和布局,形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相互聯動、協同發展的“一區多園”格局。
(一)優化調整產業空間布局
1、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學城。以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和學院路為軸線輻射周邊區域形成的中關村科學城,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核心。通過存量資源挖潛置換,加快建成區改造升級,促進空間資源集中開放和高效利用,促進協同創新和共建共享。依托現有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平臺,以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為載體,以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突破為重點,推進新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和研發基地建設,加強與中央單位合作,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2、打造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聚集區。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區為依托,發揮北京北部區域創新資源密集優勢,加大對產業布局的優化力度。整合優化未來科技城、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軟件園、生命科學園、環保園、創新園、永豐產業基地等空間資源,加快北清路至七北路沿線的產業規劃和布局。大力推進研發服務、信息服務等高端產業集聚,加速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孵化轉化,建設“生態良好、產業集群、用地集約、設施配套、城鄉一體”的世界領先的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
3、構建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興區整合后的空間資源為依托,整合優化豐臺園、亦莊園、通州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大力引進高端、高附加值、高輻射力、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術企業,著力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學、新能源與環保等產業,拓展延伸產業鏈,建成北京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區。加強與天津濱海新區、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等重點經濟集聚區的戰略合作,進一步發揮其對京津冀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輻射作用。
4、加強各園區的聯動發展。充分發揮各區縣科技教育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促進電子城、德勝園、雍和園、石景山園等園區發展,發展若干定位明確、分工合理的專業化產業基地,構建一批特色突出、企業集聚的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規模化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一城多園的建設,以高技術產業發展加速推進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引導各產業、價值鏈細分環節在不同專業園區的集聚,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產業空間格局。
(二)系統謀劃基礎設施建設
1、建設便捷高效的綠色交通體系。堅持“區域統籌、適度超前、建管并舉”的原則,在交通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服務等方面,建立健全示范區與周邊地區統籌對接機制。大力推進重點產業基地與中心城區、新城間城市公共交通建設,推進示范區道路改造與建設,提升智能化管理與服務水平,形成網絡完善、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復合型快速交通走廊。
2、構建便民宜居的生活基礎設施。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生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探索示范區與所在行政建制區縣共建、共管、共享的協調發展機制。加快推進周邊地區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生活性服務設施建設與升級,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建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的和諧社區。
3、推進市政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示范區市政基礎設施網絡的規劃與建設。加快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和數字電視系統,建成安全、高效、便捷的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三)強化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1、推進城市建成區土地資源挖潛。制定建成區土地資源挖潛總體規劃,合理安排土地資源挖潛的建設時序和空間布局。加速推進產業空間整合與功能升級,打造一批定位明確的主題樓宇、創業孵化網絡和特色街區。大力推廣專業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管理模式,提升各專業園區的管理水平。探索示范區物業運營模式創新與金融創新有效結合的新途徑,開展地產信托投資基金試點。
2、加強集中新建區土地集約利用。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結合示范區產業向研發型、總部型、服務型升級的特點,實施分類指導,建立多個與示范區定位相符合的特色產業聚集區。完善孵化器等產業配套設施的開發、建設與監管制度,推進示范區由外延式開發向內涵式開發轉變。建立示范區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健全動態評估和考核制度。
3、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示范區產業發展用地需求,確保各業各類用地規模和布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執行國家土地供應和管理政策,深入推進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范圍。建立示范區土地利用動態管理機制,促進示范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積極探索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機制。健全企業(項目)準入審核制度,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加強企業用地轉讓和閑置用地的監督管理,加強示范區土地整理儲備工作。
(四)推進示范區生態建設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構建“綠色、低碳、可循環”的生態產業體系。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節能目標評價考核制度。以資源節約和提高利用效率為核心,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應用。因地制宜設計專業園區或產業基地開發建設方案。重點布局建設建筑節能、綠色照明、清潔采暖、雨洪利用、廢舊電子產品收集與處理等一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工程。
2、加強環境保護。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的原則,嚴格實行環評和環境準入制度。統籌規劃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專業化的環保設施建設與運營體系,提高環境保護服務水平與效率。實施生態保護分級控制,加強重要區域與生態敏感地區保護,推進城市綠化工程、生態隔離工程,構筑區域生態安全體系。
八、營造創新友好環境
落實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培育以協會、商會、產業組織、中介機構等為主體的創新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把中關村建成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中心之一。
(一)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支持示范區開展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探索建立政府部門間統籌配置科技資源的協調機制,推進以公共目標為基礎、市場應用為導向的科技項目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示范區建立科技投入的長效機制,強化政府對公共科技活動的投入保障,探索政府購買科技創新成果和服務的新模式,鼓勵民間資本投向科技領域,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深化示范區內轉企改制科研機構的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內部管理和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推進示范區內公益性科研機構改革,完善相應的綜合評價制度和機制。
2、提高政府協調管理能力。完善部際協調機制,加強示范區重大問題的溝通和協調,率先在示范區探索教育、醫療等重大改革事項,試點有關政策,并適時在全國推廣。進一步深化示范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政府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構建責任政府和服務政府。北京市要組織制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為示范區建設提供法制保障。
3、改進政府服務方式。深化政府行政審批制改革,盡可能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和規范行政審批程序,建立健全多部門協同服務機制,北京市在核心區開展行政審批權下放試點。完善行政監管制度和政府信息發布制度,推進政務公開,建立健全政府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和工作聯動機制。探索建立適應需求的企業登記管理新制度,創新企業經營監管模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探索建立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和政府良性互動的公共管理機制。
(二)建立健全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撐體系
1、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政策體系。完善鼓勵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政策措施,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手段,支持一批創新型企業做大做強。進一步探索改革公共財政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方式,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的支持力度,增強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
2、完善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圍繞示范區重點產業發展,設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產業投資基金。加快推進落實生物、數字電視、軟件和集成電路等產業政策,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央和北京市政府采取積極措施,支持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和應用。
3、完善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政策體系。以加快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為契機,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任用和評價制度,完善人才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雙向流動機制。按照有關規定,在示范區范圍內試行國家財政投入的科研經費間接費用管理制度。適應新形勢,不斷研究完善示范區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關政策。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境外股權和返程投資、落戶、居留和出入境、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醫療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4、完善促進科技金融創新的政策體系。試行對初創期企業投資的鼓勵政策。完善示范區信用擔保機構風險準備金制度和財政有限補償擔保代償損失制度。探索支持在示范區注冊的外資股權投資基金、外資創業投資基金發展的結匯政策。積極推進政府利用基金、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各類商業金融機構支持示范區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鼓勵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穩定的銀企關系,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促進各類征信機構發展,為商業銀行改善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提供支持。
5、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轉讓和交易的政策體系。圍繞示范區建設核心標準創制與技術交易中心的需要,積極探索運用財政、金融等手段,維護企業和個人創新成果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和股權激勵政策,探索建立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機制。鼓勵企業采取知識產權轉讓、許可、質押等方式,實現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
(三)建設高效的創新服務體系
1、增強大學科技園和孵化器的創新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大學科技園在促進大學和市場對接、扶持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和培育創新型企業等方面的橋梁作用,支持其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大支持孵化器多元化發展的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孵化器建設和運營,提高孵化服務能力。
2、培育創新型社會組織。推進示范區內各類協會、商會、非公募基金會以及自然科學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試行民政部門直接注冊制度。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基礎的社會組織發展。支持社會組織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探索構建企業、社會組織、政府良性互動機制,完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制度,支持社會組織在各自服務領域中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
3、規范發展專業化的服務組織。大力發展信用、法律、知識產權、管理和信息咨詢、人才服務、資產評估、審計等各類專業服務組織。積極引進國際知名專業服務機構。建立健全專業服務標準體系。建立專業服務組織誠信檔案和監管部門間信息互聯互通制度。支持建立健全專業服務組織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定和行業準入制度,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進一步提升專業服務機構的成果集成、價值增值能力。
4、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示范區企業信用體系,建立健全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和企業信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推廣使用企業信用產品。鼓勵企業開展內部信用管理。打造示范區信用品牌,優化示范區信用環境,促進企業信用融資和信用交易。
(四)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
解放思想,不斷豐富示范區創新創業文化的內涵。培育一批“銳意創新、勇于探索、開放合作、敬業敬職、執著不撓、回報社會”的領軍企業家,培育創業企業家精神。大力倡導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弘揚“自主創新、民族品牌、產業報國”的中關村精神,塑造“中國創造”的品牌文化,為示范區建設提供持續強勁的內在動力。
(五)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1、加強組織領導。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負責規劃綱要的組織實施,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部際協調小組下設由相關部門與北京市共同組成的規劃綱要實施部市聯合工作組,推進規劃綱要實施,并針對實施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研究提出解決意見和建議。北京市政府負責組織規劃綱要的具體實施,充分發揮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作用,做好本規劃與其他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的協調、銜接工作。
2、加強統籌協調。國務院有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能,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的指導,根據本規劃綱要,制定本部門支持示范區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在有關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指導和幫助示范區解決規劃綱要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加強監督檢查。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負責對本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和經驗總結,并向國務院報告實施情況;推進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參與規劃綱要實施的監督;根據新的發展形勢,適時開展示范區改革經驗總結與推廣工作。